西方七国集团(G7)已日益背离协调宏观经济政策的“初心”,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向了富有争议的政治问题,即使在全球经济面临重大风险挑战之时也不例外。而对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本职”的日益荒废,甚至给国际经济运行增添了许多额外的冲击和障碍。
在刚刚结束的七国集团(G7)广岛峰会上,如同国际社会普遍预期的那样,乌克兰战争继续成为主要议题,在5月19日发布的《七国集团领导人有关乌克兰的声明》中,主要西方国家强化了去年以来西方阵营关于乌克兰战争的主要主张和措施:
全方位制裁俄罗斯;
要求第三方参与对俄制裁,“否则将面临严重代价”;
继续冻结俄罗斯在他们管辖范围内的主权资产;
查找、限制、冻结、扣押并“在适当时候”没收俄罗斯个人和实体的资产;
继续努力确保俄罗斯支付乌克兰的长期重建费;
对俄方相关人士追责,“包括支持国际刑事法院(Criminal Court)等国际机制的努力”,即国际刑事法院以“战争罪”等罪名向俄罗斯总统普京等人发出的逮捕令……
究其本质,所有这些主张、措施实质上是将俄罗斯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全世界数一数二的核大国当作战败国处置;自去年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西方对俄罗斯的众多制裁措施已经达到了《凡尔赛和约》“修理”一战战败国德国的水平,这回七国集团峰会声明的某些主张甚至超过了《凡尔赛和约》惩罚德国的程度(如对俄方相关人士追责)。
乌克兰战争是冷战后由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发动的第一场爆发于世界核心地区、交战双方实力比较对称的现代化正规战争,加之几乎整个西方阵营都参与了支持乌克兰,对俄罗斯实施的全方位经济、政治、文化制裁,不仅是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甚至很可能是人类贸易史上前所未有,动摇了二战以来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国际资本市场的基本原则,已经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冲击和影响。
根据七国集团广岛峰会上述声明主张,和刚刚结束的乌克兰战争阿尔乔莫夫斯克/巴赫穆特战役结果, 可以判断,西方制裁已无可能达成打垮俄罗斯、迫使其屈服的目的,对世界其它国家、对参与西方阵营制裁者自身的负面影响正日益凸显;假以时日,未必没有可能成为引爆系统性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阿尔乔莫夫斯克/巴赫穆特战役表明俄罗斯在军事上已经步入“可持续持久战”轨道
就在《七国集团领导人有关乌克兰的声明》发布次日(5月20日),俄军宣布完全控制与乌军争夺近300天的顿巴斯城市阿尔乔莫夫斯克/巴赫穆特;鉴于乌克兰战争早已成为双方拼军力消耗的“总体战 持久战”,这场战役结果表明,俄罗斯在军事上进入了以有利交换比进行的持久战轨道,乌克兰在这样的持久战中无望获胜。
俄罗斯宣布已经完全控制巴赫穆特,以上为NBCnews截图
为什么?战争归根结底是靠人打的,即使西方各国政府能够一直压制国内对资助与己无关乌克兰战争的反对而继续向乌克兰敞开供应军火,乌克兰人力资源也只有俄罗斯的几分之一;在做好经济持久战和以核威慑吓阻北约出兵直接参战的基础上,俄方最优策略是在有利战场以有利交换比最大程度消耗乌克兰军队有生力量,力争推动乌军力量和西方对乌支持衰退从量变到质变。
俄罗斯总人口1.46亿, 乌克兰战前总人口4113万, 不考虑两国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差异和乌克兰人口大规模逃亡因素,乌克兰要想在这样的总体性持久战中胜出,必须长期保持俄方伤亡为己方3.5倍以上的水平;考虑到开战后乌克兰人口大批逃亡、入俄,导致乌克兰政府控制区现有人口总数可能仅存2000余万,乌克兰甚至需要打出1比7左右的交换比才有希望在持久战中胜出。
然而,阿尔乔莫夫斯克/巴赫穆特本是有利于守方乌克兰军队的坚固筑垒地域,苏联时期就开展了几十年矿产采掘和地下工程建设,2014年以来乌军又在此修筑工事长达8年之久,乌军在此战中从未被切断后勤补给线,投入兵力和后勤补给充裕,最终仍然失守,俄罗斯瓦格纳军事集团战报宣布的乌军及外国雇佣兵伤亡合计约15万,综合各方面信息判断的俄军伤亡则远远少于乌方。
由此看来,乌克兰没有希望在这样的持久战中获胜,俄罗斯在军事上经受得起持久战的消耗。而且,通过这场战役,俄军打乱了乌军组织、发动大规模反攻战役的计划,重新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提高了俄罗斯在这场持久战中不败或胜出的概率。
指望经济制裁打垮俄罗斯脱离现实
乌克兰战争在军事上进入了相对有利于俄罗斯的持久战轨道,西方延续对俄罗斯的全方位经济制裁不足以打垮俄罗斯,对俄制裁冲击、干扰正常国际经贸秩序,压缩制裁发起国自身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空间及世界经济的“回旋镖效应”将日益凸显。
读史可以明智。美国生于制裁,长于制裁,爱好制裁;这个国家开国便始于北美殖民地对母国英国的贸易抵制/制裁,一战后威尔逊总统率先提出以经济制裁取代战争手段维护国际秩序,二战后美国迅速成长为世界头号贸易制裁大国,以至于这个国家不仅仅是20世纪以来全世界遥遥领先的头号贸易制裁大国,也堪称人类有史以来最热衷于制裁的国家,主导了1914—1990年间近7成国际制裁、1991年冷战结束后16年里近8成国际制裁, 过去20年里实施制裁数量暴涨10倍(美国财政部数据)。
数据来自美国财政部《2021年美国制裁评估报告》:深蓝色为现存指定制裁项目数,浅蓝色为新指定制裁的项目数目,该数据不包括除名(delisting)制裁项目数
巨大的相对国力优势赋予了美国强大的制裁能力,但全方位制裁俄罗斯这般大国而欲求成功,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国力范围。哈夫鲍尔等人研究发现,在绝大部分经济制裁案例中,发起国与目标国经济规模之比至少超过10倍;在目标相对适度的经济制裁中,发起国经济规模比目标国平均大200倍;在以颠覆对方政权为目标的经济制裁中,这一比例超过400倍。
如上文所述,西方阵营对俄罗斯的制裁措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凡尔赛和约》惩罚一战战败国德国的水平,这样的制裁要想成功,美国、或整个西方七国集团经济规模究竟是达到了俄罗斯的10倍、200倍还是400倍?
即使萨达姆政权统治下的伊拉克这样一个国家,1991年海湾战争后对其12年全方位制裁也未能推翻萨达姆政权,美国最终还是靠直接出兵方才如愿打倒萨达姆政权,代价是自身深陷治安战泥潭,7年之后不得不黯然撤军。
更何况俄罗斯幅员辽阔,资源丰裕,苏联又与建国前期的新中国并列为工业革命以来全世界仅有的两个在全面贸易禁运下从农业国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指望单靠制裁打倒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脱离现实,何况多年来的北约东扩和开战1年以来的制裁激发了俄罗斯国民的义愤,增强了俄罗斯国内凝聚力。
实施1年多的对俄极限施压全方位制裁结果也与制裁发起方的期望背道而驰。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以美元现价计算,2022年有25个国家人均GDP下降,其中欧洲国家19个,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芬兰、日本、韩国皆名列其中,俄罗斯人均GDP则同比增长22.3%,超过1.5万美元,达到201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GDP总量重返世界十大经济体行列,为近8年来首次。 在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等宏观经济稳定性指标方面,俄罗斯现状也优于欧洲。
对俄制裁“回旋镖效应”将日趋凸显
根据历史经验和开战1年多以来俄罗斯经济表现,可以判断,该国已经顶过了全方位经济制裁冲击的高峰,能够经受住经济持久战,西方现在和未来宣称的制裁加码对宏观经济已无任何实际意义;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更多地关注对俄制裁冲击、干扰正常国际经贸秩序,压缩制裁发起国自身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空间及世界经济的“回旋镖效应”。
首先,由于俄罗斯是全世界名列前茅的粮食、能源、金属、化肥等重要投入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西方维持和加码对俄制裁,必然直接间接抬高其本国和其它许多国家的现实和潜在通货膨胀压力。
对于其货币政策已经深陷“稳增长”与“抑通胀”目标冲突的西方而言,这一影响实非佳音,他们将遭遇更大压力不得不放弃“稳增长”目标而继续收紧货币政策,为此不得不承受更高的经济减速乃至引爆经济金融危机的风险。
欧元区CPI飙涨,图为扣除能源价格的CPI指数上涨走势
而且,与十月革命后对苏维埃俄罗斯和冷战时期对社会主义阵营全面贸易禁运不同,那时的西方国家制造业产能产量占全世界压倒多数,制裁别国尚不足以直接导致本国制成品供给明显短缺和涨价;现在中国早已是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最大工业国和出口国,如果西方借口中国等国未参与制裁俄罗斯而保持、增加对中国商品的限制,还会进一步放大上述压力。
其次,西方维持和加码制裁俄罗斯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在不同国家是严重不对称的,在较长时间跨度上,就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所受影响大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工业化进展较好、拥有持续经常项目收支顺差者境况好于业化相对滞后、存在持续经常项目收支逆差者,发达国家中美国处境好于欧洲。
即使在制裁俄罗斯的情况下,由于世界经济减速、全球总需求减少,国际市场石油、天然气、粮食等大宗商品以美元计价的价格仍有可能阶段性跌价,从而阶段性部分缓解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压力;但工业化相对滞后、存在持续经常项目收支逆差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压力仍将进一步上升,因为此时美欧已经收紧的货币政策将导致这些新兴市场本币汇率显著贬值,即使石油、天然气、粮食等大宗商品的美元价格下跌,以其本币计价的价格却仍有可能继续上涨。
相比之下,工业化进展较好、拥有持续经常项目收支顺差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处境就要主动许多,其本币对美元汇率相对稳定,石油、天然气、粮食等大宗商品的美元价格阶段性下跌时,以其本币计价的价格也将相应下跌。
而且,这样的国家较有底气抵制西方阵营要求其参与制裁俄罗斯的压力,由此可以获得价格比西方阵营更优惠的石油、天然气、粮食等大宗商品供给,从而进一步平抑其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在寻求“稳增长”时受“抑通胀”目标冲突掣肘较少。
在发达国家中,由于美国基本已实现能源自给而欧洲最佳天然油气能源供给方本是俄罗斯,可望长期替代俄罗斯的进口油气来源地北非、西非又属于社会秩序极为混乱区域,能源进口“去俄罗斯化”给欧洲造成的潜在和现实通货膨胀压力远远大于美国。
第三,由于维持和加码对俄制裁人为抬高了本国能源、原料等投入品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成本,不利于西方国家阵营现有制造业及其“再工业化”目标。即使普遍认为从制裁俄罗斯导致的欧洲能源危机中获利丰厚的美国,其能源行业固然通过对欧液化天然气价格、数量双双暴涨而攫取了暴利,但副作用是美国国内能源价格也因能源出口猛增而显著上涨,美国制造业相对于中国竞争对手的能源成本优势由此缩小。
这一负面影响初期在欧洲表现得最为明显,随着时间流逝,日本、韩国承受的这一负面影响日益突出而有超越欧洲之势。这一点在天然气价格上面表现得最为突出。
由于“页岩革命”推动美国页岩气生产爆发式增长,美国迅速成为全球天然气价格洼地;东亚天然气消费者则不得不承受国际天然气市场长期存在的“东亚溢价”负担,东亚市场天然气价格高时可达北美市场6倍左右。从2012年至2020年,欧洲天然气价格相当于美国天然气价格的1.6—4.1倍,东亚价格(以日本价格为基准)相当于美国的2.7—5.9倍。
这种“东亚溢价”导致中、日、韩制造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不得不承受数倍于美欧的能源成本劣势,而且激励了中、日、韩制造业向美国转移产能,以求获取其廉价油气能源、原料供给。在次贷危机后不久的年份里,甚至棉纺织业这种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也有企业从中国向美国转移设厂。
随着液化天然气国际贸易发展和其它因素,近年来天然气市场“东亚溢价”总体趋向缩小。2021年5月,日本天然气价格首次与欧洲齐平,翌月起低于欧洲。
2022年2月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后,欧洲天然气价格扶摇直上,东亚各国天然气价格相对于欧洲的优势急剧扩大。但随着形势发展,由于欧洲市场非俄罗斯天然气供给激增,而日本、韩国参与了西方阵营对俄制裁,中国则置身事外;其结果之一是日本价格丧失了中国天然气价格基准功能,只能保持作为其本国和韩国等其它一些东亚经济体的价格基准,中国天然气价格相对于日本、韩国开始呈现越来越大的优势;结果之二是日本天然气价格相对于欧洲的优势从2023年初开始逆转:
2022年12月,欧洲天然气平均价格为36.0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相当于日本价格(20.6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的1.7倍;
2023年1月,两者价格均为20.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
2023年2、3两月,欧洲天然气平均价格分别为16.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13.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日本价格分别为18.4美元/百万英热单位、18.0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分别为欧洲价格的1.1倍和1.3倍。且美、欧天然气价格均已低于2022年2月乌克兰战争爆发之时,日本价格则继续高于那时的水平。
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后,日韩天然气价格也随之大幅上涨
鉴于日本、韩国已经双双出现罕见的连续高额贸易逆差,阿尔乔莫夫斯克/巴赫穆特战役后西方对俄制裁加码,对其经济实非佳音。
第四,随着西方对乌克兰军援武器继续升级,从提供坦克发展到了提供F16等美式战机,以及芬兰、瑞典申请加入北约,北约国家与俄罗斯的间接军事摩擦正在持续升级,直接军事冲突的潜在风险也从无到有,不断上升,这对于欧洲经济社会构成了日益上升的潜在重大风险。近日俄军空袭赫梅利尼茨基军火库引发大爆炸后,盛传英国援助乌克兰的贫铀弹也在被炸军火库中,导致乌克兰当地和毗邻的波兰等国辐射水平急剧上升,就向欧洲敲响了警钟。
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欧洲房地产市场由此面临的潜在颠覆性风险。美欧央行的激进加息本来就已经将其房地产市场推向危境,即使在瑞士,今年一季度公寓楼市价同比也下跌了12.1%之多。 3月初黑石集团5.62亿美元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违约事件震动国际金融市场,这批证券就是以2018年收购的芬兰企业SpondaOy名下一系列写字楼和商店为担保的。
在此基础上,北约国家与俄罗斯的间接、直接军事摩擦升级,完全有可能在欧洲房地产市场引爆全面恐慌。特别是芬兰、瑞典两国,其房地产市场基本面本来就劣于其它许多欧盟国家,又因为申请加入北约而与俄罗斯关系急剧恶化,引爆欧洲房地产市场危机的潜力不可忽视。
更进一步,如果北约国家与俄罗斯爆发直接军事冲突,欧元将有崩盘之虞。1930年代大危机期间英国被迫退出金本位,英镑汇率崩盘,直接导火索就是1931年9月15—16日英国皇家海军“因弗戈登兵变”,重创了市场对英国皇家海军和英镑、以英镑为核心的金本位制的信心,以至于英国短短5天之后就被迫于9月21日退出金本位,将英镑与黄金脱钩。
与那时的英镑相比,今天的美元和欧元是纯粹的信用货币,更加依赖市场参与者对发行国军事力量支持的信赖;相应地,一旦这种信赖动摇,美元和欧元的衰落将比退出金本位风潮中的英镑更显著。那么,今天的欧洲军队战斗力与市场对其的信赖程度和欧元市场地位相称吗?他们上战场后的真实战斗力真的能赶得上当下的乌克兰军队吗?
《凡尔赛合约》历史之鉴
从冻结俄罗斯官方储备资产,到剥夺俄罗斯居民海外私人资产,到既要求俄罗斯赔偿乌克兰又企图通过制裁剥夺俄罗斯出口获取收入的渠道……所有这些,都可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强加于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中找到类似条款,而《凡尔赛和约》的后果已经有目共睹:战后初期的经济危机爆发;1929—1933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丧失主宰世界秩序的能力、地位……
今天的俄罗斯地位并不是当年的一战战败国德国,今天的西方七国集团在全球经济中所占份额达不到当年美英法主导的协约国集团,在这样的情况下,企图把近乎当年《凡尔赛和约》的屈辱条件强加于俄罗斯,想过后果吗?能够实现吗?
从经济到政治,秩序运行的基础永远是现实与客观规律;而从美国到欧洲,其国内人口民族/种族构成巨变、身份政治盛行等因素正导致其政策日益意识形态化。
1919年的欧洲,在复仇的狂热声浪中还能容得下凯恩斯的卓越才识预见,他的《和约的经济后果》出版后,虽然未能消除《凡尔赛和约》埋下的二战祸根,但多少让当时的一些欧美领导人做了一些补救,并为二战后世界秩序规划提供了可贵的思想、理论准备。今天的西方各国社会,在格外癫狂的“政治正确”潮流中,连人的生理性别都失去了自然赋予的确定性,还能诞生凯恩斯那样的才智吗?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